9.01.2011

Once Upon a Time in Lancaster...

2004年,我在英國度過第一個冬天。英國的冬天無趣而蒼茫,當一個人穿越草原的時候,落單的小羊、瘦骨嶙峋的老馬、遺世獨立的農舍及那片冬雨欲來的天空,在心裡抹出一塊沒有邊際的灰色。回到畫室,灰白的牆面與窗外的蕭瑟相互輝映,即使沒有下雪,冰冷的空氣足以將人凝結在自己小小的境地(1)裡,乘著幻想去探索灰色的神祕世界,是一天當中重要的事。從紐約到蘭卡斯特(2),從現代藝術之都到文明古城,環境的轉變也影響了我的創作思維。
與其認為是大環境的影響,不如說是個人心境的更迭,將更為貼切。因著單調而規律的生活步伐,讓我有能力觀照自我,不論是生活的態度或是面對空白畫布時的當下,開始品嘗簡單(simplicity)的況味是有趣的。然而,那終究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台北與紐約,兩座大城儘管文化差異,但是氛圍與特質一致,各式各樣流行文化的刺激容易使人著魔,也能叫人迷失。對我來說,視覺上的絢麗是一種激情,而激情過後的玩味卻得依賴更深沉的情感來接續。當著空白畫布面前,些許的焦慮攪和著苦澀的咖啡成了一個人的畫室裡重要的伴侶,如影隨形。而思想與創作中那些或隱或現的煎熬沒有人能完全理解,就像無法理解那種瀕臨死亡又復活的感覺。
在那些親人團聚的重大節日裡(復活節或耶誕節),我仍在畫室工作,孤寂感總是強而有力地襲來。我時常屏氣凝聽窗外有無意外的訪客經過,為我帶來一壺熱熱的咖啡;我也時常幻想自己就站在對面樹下望著這棟偌大的建築,循著溫暖的燈光找到二樓窗口,疑問在一片灰茫之中是誰還在工作? 天色漸黑,只有三兩隻歸巢的雀鳥和偶爾飄落在窗邊的枯葉,那個片刻竟然有幾許悲壯之姿!
由外化至內省,我不再執著於事物的表象,不願讓想像力沉淪為流水帳般的影像記錄(record)與拷貝(copy);西方哲學家若瑟琳曾說 – “若作品僅忠實呈現眼前所見之事物,雖然運用更多的描繪技巧,但就好比只是豎立起一面鏡子,卻無法反映真實的內在。反之,在任何獨特的題材上,展現其想像或抽象的一面,於這樣的繪畫表現裡,我們似乎就能在其中尋求更深層的內涵。"(3) 又如法國詩人畫家法蘭西斯所說 –“畫家選擇題材,模仿它、變造它,後者便是藝術最終的所在。"(4)

當我穿越草原,在灰色之中,我看見了更深處的景象,因為透過灰色而顯得含蓄,那是只有我能看見的風景,在冷酷外表下蘊藏著內斂而豐富的情感;當我穿越草原,我看見了眼前的虛幻,它或許也觸及和我同樣身為匆匆過客的人的心裡,於是,在那曾經短暫停佇的時空,我們彷彿有了共同的情緒和思想。











 
                                                                                            
1. “境地”也等於”禁地”,因為是唯一的博士研究生,所以擁有系上提供的私人畫室,之前它作為研究所所長辦公室,成了我的畫室之後便同時享有不受任何人打擾的特權。
2. 蘭卡斯特(Lancaster)是蘭開夏郡(Lancashire)的首府,位於英格蘭與蘇格蘭的交界,紅玫瑰為其傳統圖騰,所謂”玫瑰戰爭”(Wars of the Roses)就是與以白玫瑰為徽章的約克夏郡(Yorkshire),在十五世紀為爭奪王位所引發的戰爭;時至今日,已演變成蘭卡斯特大學(Lancaster University)與約克大學(York University)每年舉辦的校際體育競賽。
3. “If painting is only a matter of copying faithfully what is before one’s eyes, then it may seem, that although this calls for more technical skill than just holding up a mirror, it does not call for anything profound. But if what is represented is something ideal, or an intelligent abstraction from many particulars, then such representation may seem to call for something profound.” – Rosalind Hursthouse, in “Truth and Representation”, as quoted in Oswald Hanfling, Philosophical Aesthetics, 1992, p.260
4. “The painter chooses something, and then he imitates what he has chosen, and finally deforms it. This last is where the art lies.” – Francis Picabia, 1921.